由于传播、利用此文所提供的信息而造成的任何直接或者间接的后果及损失,均由使用者本人负责,一叶知安以及文章作者不为此承担任何责任。
一叶知安拥有对此文章的修改和解释权。如欲转载或传播此文章,必须保证此文章的完整性,包括版权声明等全部内容。未经一叶知安允许,不得任意修改或者增减此文章内容,不得以任何方式将其用于商业目的。
Nmap的扩展脚本语言都基于lua来开发的,执行也是调用了内部封装的lua解释器。
正常情况下,调用任何一个扩展脚本会首先执行nse_main.lua,该脚本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:
加载一些Nmap的核心库(nselib文件夹中)
定义多线程函数
定义输出结果处理函数
读取、加载扩展脚本
定义扩展脚本函数接口
执行扩展脚本
……
· 使用vim编辑器修改nse_main.lua
vim /usr/share/nmap/nse_mai.lua
在第一行添加:
print("[*] nse_main.lua first excute ... \n")
保存后,使用一个脚本观察效果:
可以发现,在nmap启动后就会执行nse_main.lua中的代码。
在nse_main.lua的64行左右,定义了一些规则:
-- Table of different supported rules. local NSE_SCRIPT_RULES = { prerule = "prerule", hostrule = "hostrule", portrule = "portrule", postrule = "postrule", };
每一个规则代表了函数,由函数的返回值决定执行流程
· prerule
在扫描任何主机之前,prerule函数运行一次
· hostrule
在扫描一个主机后运行一次
· portrule
在扫描一个主机的端口后运行一次
· postrule
在全部扫描完毕以后运行一次
也就是说,prerule和postrule是在开始和结束运行,并且只运行一次,hostrule是扫描一个主机就运行一次,有N个主机就会运行N次,portrule是扫描到一个端口就运行一次,有N个端口就运行N次。
为了验证我得出的结论,写了一个测试脚本:
vim /usr/share/nmap/scripts/test.nse
内容如下:
prerule=function() print("prerule()") end hostrule=function(host) print("hostrule()") end portrule=function(host,port) print("portrule()") end action=function() print("action()") end postrule=function() print("postrule()") end
使用nmap扫描一个主机调用这个脚本看看执行效果:
至此我们就清楚了扩展脚本的执行流程,后续我们将会慢慢细化其中的知识点。
在前面一小节的代码中,我们发现了action这个函数,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在portrule或hostrule返回true之后自动执行的函数。
local stdnse = require "stdnse" prerule=function() end hostrule=function(host) return true end portrule=function(host,port) return true end action = function() print("[*]action ...") end postrule=function() end
我本机开启了一个80端口,但是action执行了两次:
第一次是hostrule返回true而调用的,第二次是由portrule函数扫描到80端口返回true而调用的。
本文作者:一叶知安
本文为安全脉搏专栏作者发布,转载请注明:https://www.secpulse.com/archives/73817.html